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我国不同区域气象干旱成因研究进展与展望
薛亮, 袁淑杰, 王劲松
干旱气象    2023, 41 (1): 1-13.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1-0001
摘要438)   HTML14)    PDF(pc) (10262KB)(935)    收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我国干旱灾害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呈增加趋势。气象干旱是干旱灾害发生的前提,厘清气象干旱形成原因,对提高干旱预警能力、制定干旱灾害应对策略和防御措施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的研究进展。首先,考虑干旱的成因具有区域差异性,分别总结了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及西南6个区域的干旱成因;考虑干旱的时间持续性,基于季节干旱、两季连旱和三季连旱,分别从冷暖空气、位势高度场、海温场异常等方面归纳各区域不同持续时间气象干旱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提出了目前我国气象干旱成因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鉴于已有的干旱成因研究多以对单一影响因子研究为主,即便考虑了干旱形成的多个影响因子,但仍然相对缺乏对多因子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分析,因此未来需要关注不同影响因子对气象干旱形成的贡献率及彼此间协同作用的定量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1世纪以来干旱研究的若干新进展与展望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韩兰英, 王素萍, 张良, 姚玉璧, 郝小翠, 王胜
干旱气象    2022, 40 (4): 549-566.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2)-04-0549
摘要788)   HTML32)    PDF(pc) (24698KB)(1566)    收藏

干旱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广、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干旱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有助于提升国家防旱减灾能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于干旱气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以21世纪以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与干旱气象相关的科研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成果检索,对干旱监测技术、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干旱致灾特征、干旱灾害风险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及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防御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基于干旱气象研究的前沿发展趋势,提出中国未来干旱气象研究应在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高发区综合性干旱观测试验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和尺度定量研究干旱形成机理,构建多源数据融合和多方法结合的综合干旱监测新方法,揭示干旱致灾机理,科学评估干旱灾害风险,提出具有可执行性的风险管理策略等重点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这对于推动中国干旱气象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9/2010年中国西南区域性大旱的特征分析
李忆平,王劲松,李耀辉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4-0537
5. 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特征分析
王劲松,张 强,王素萍,王 莺,王 静,姚玉璧,任余龙
干旱气象    2015, 33 (2): 187-194.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2-0187
摘要2125)      PDF(pc) (2756KB)(4107)    收藏

利用历史资料记录,考虑西南(云贵川渝)和华南(粤桂)各自不同的孕灾环境(包括气候背景、下垫面状况、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河网分布)、人口密度、经济条件等,分别构建了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干旱灾害链模式,分析各自灾害链链条上的灾害传递特点。结果表明,尽管西南和华南干旱灾害链的链条结构有相似的地方,但各自链条上灾害的传递过程不同。干旱灾害链上灾害传递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西南在轻度气象干旱时就会引起作物干旱,而华南则要在中度气象干旱时才会下传到作物干旱;西南在中度气象干旱就会引起诸如人畜饮水困难和牲畜饲草料不足等问题,而华南则要在重度气象干旱时才会引起相应的问题;由于孕灾环境的差异,西南在重度气象干旱时可引起部分区域的石漠化现象,而华南则除了桂北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出现石漠化的概率小。在同一区域,对不同承灾体而言,干旱等级的下传阈值不同,如干旱达中旱等级就可下传影响航运,达到重旱等级时可下传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而达到特旱等级时才可下传导致土壤退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NCAR CAM3 全球气候模式对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检验
任余龙,王劲松,石彦军,舒建川,李忆平,张 宇,段海
干旱气象   
9. 我国气象干旱研究进展评述
王劲松 ,李耀辉 ,王润元,冯建英,赵艳霞
J4    2012, 30 (4): 497-508.  
摘要2337)      PDF(pc) (560KB)(2295)    收藏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下,全球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其中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是干旱的频繁发生。干旱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干旱,尤其是重大干旱灾害所引起的水资源匮乏、粮食危机、生态恶化( 如荒漠化等) ,直接威胁到国家的长期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家对干旱研究的需求和近年来在干旱研究领域的主要科技进展,提出了目前干旱研究领域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面对国家需求应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5 ~ 10 a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11 年秋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王素萍,冯建英,段海霞,王劲松
J4    2011, 29 (4): 509-515.  
摘要1064)      PDF(pc) (5051KB)(1348)    收藏

2011 年秋季( 9 ~ 11 月) ,我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大部、西南大部、西藏东部以及华南、江南的局部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林业、人畜饮水及水库蓄水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仍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青藏高原OLR 异常与中国西北干旱区气温的关系
陈少勇,王劲松,邢晓宾,郭俊庭
干旱气象    2011, 29 (3): 276-282.  
摘要1504)      PDF(pc) (1364KB)(1076)    收藏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82 站地面气温资料和NCEP 再分析月平均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 OLR)资料,采用EOF、合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干旱区气温与青藏高原OLR 的关系,结果表明: ( 1)青藏高原OLR 第一模态的高值区相对集中在藏北高原,冬季偏西,春季向东移动,夏季最东在唐古拉山西段。OLR 异常影响干旱区的气温。其中,1月OLR 与同期气温正相关,有相同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趋势,滞后6 个月( 上年7 月) 负相关; 7 月OLR 与同期的气温年代际趋势是相反的,年际变化呈不显著的反相关,滞后7 个月( 上年12 月) 正相关、滞后11 个月( 上年8 月) 负相关,都有显著相关区。即当青藏高原夏季7 月OLR 异常偏大( 小) 时,对应干旱区次年冬季1 月气温异常偏低( 高) 。青藏高原8 月和12 月OLR 异常偏大( 小) 时,对应干旱区次年夏季7 月气温异常偏高( 低) ; ( 2) 青藏高原OLR 低值中心与干旱区气温的关系: 1 月气温与同期高原OLR 正相关、与前两年8 月负相关; 7月气温与前一年2 月高原OLR 正相关、与前一年8 月负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西部OLR与秋季降水的关系
陈少勇,乔立,林纾,王劲松,夏权
J4    2011, 29 (1): 1-9.  
摘要1911)      PDF(pc) (3301KB)(3048)    收藏

利用中国西部28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OLR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西部OLR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西部秋季OLR高值区与降水低值区相吻合,OLR低值区偏于降水高值区一侧。秋季OLR和降水具有显著的反相变化趋势。(2)西部秋季各月OLR与降水有大片显著的负相关区存在,在西北和东南象限OLR与降水的反位相变化关系更加密切,9月负相关显著区最大。(3)通过EOF分析,南疆盆地—青海高原西北部,是西部OLR变化最敏感的地方。分析敏感区OLR变化对秋季降水的影响,同期9月当吐鲁番OLR异常增大(减小)时,南疆西部、青海高原北部、甘南高原—陇中区域的降水偏多(少),西藏—川西高原降水偏少(多);10月内蒙西部OLR异常与新疆、陕北、川北、桂西有显著的反相变化;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OLR异常与陕西降水有显著的反相变化。异常敏感区OLR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上年12月、当年4~6月和8月。(4)青藏高原OLR低值中心,从冬到夏向东向南移动。同期9月高原OLR低值升高,西藏高原降水增多、高原东北侧降水减少,10月高原OLR升高,高原降水增多、河西中部降水减少,11月两者无明显关系。对秋季降水影响的前期月份主要是当年1月、3月和6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2010年秋季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王素萍, 王劲松, 冯建英
J4    2010, 28 (4): 499-505.  
摘要982)      PDF(pc) (1527KB)(1805)    收藏

2010年秋季,除个别省份外,我国自南向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旱区农业、人畜饮水以及江河水位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气环流异常不利于水汽的输送是导致各地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中国西北地区7~9月上旬降水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魏锋, 王劲松
J4    2010, 28 (4): 396-400.  
摘要1179)      PDF(pc) (880KB)(1850)    收藏

利用西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00年)的7~9月上旬逐旬降水量和北太平洋海温资料,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同期及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对中国西北地区7~9月上旬降水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7~9月上旬降水场的分布与同期、前期冬季、春季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作为预测中国西北地区7~9月上旬降水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祁连山近45 a 5 ~ 9 月日降水气候特征
魏锋, 王劲松 , 李宝梓 , 杨金虎 , 张小明
J4    2010, 28 (3): 285-290.  
摘要2441)      PDF(pc) (1155KB)(1804)    收藏

:应用祁连山地区17 个测站1960 ~ 2004 年5 ~ 9 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逐年5 ~ 9 月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及对应的降水量,进而得到各站小雨和中雨以上日降水雨强,用区域平均值来代表祁连山地区整体的不同降水量级雨日数和雨强,用线性趋势系数及5 阶主值函数分析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和雨强的变化趋势。用墨西哥帽状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其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区5 ~ 9月降水量与不同量级的雨日数的气候平均分布具有地理分布上的相似性,无论年降水量还是不同量级的雨日数,同纬度地区西侧明显多于东侧,祁连山东段多于西段,等值线呈北—东南走向。近45a,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呈下降趋势,中雨以上降水日数则呈上升趋势,而小雨雨强与中雨以上降水的雨强均呈增强态势,不同量级降水日数与雨强的共同作用使得5 ~ 9 月降水量与总雨日数呈相反变化趋势,即5 ~ 9 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而总雨日数呈微弱下降趋势。小波分析发现,祁连山地区小雨日数有5 a 左右的变化周期,而中雨以上降水日数的周期变化较小雨日数周期变化明显复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新动态及对干旱环境的影响
张 强, 张存杰, 白虎志, 李 林, 孙兰东, 刘德祥, 王劲松, 赵红岩
干旱气象    2010, 28 (1): 1-7.  
摘要2732)      PDF(pc) (522KB)(4941)    收藏

 近50a来,西北地区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降水变化空间差异突出,西北地区整体暖干化趋势明显,局部出现暖湿现象。气候变暖使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冻土消融,湿地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水资源越来越短缺,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根据IPCC预测结果分析,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暖趋势会更加明显。从保护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完善气候变化综合监测系统以及开展重点区域气候变化过程专项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
王劲松, 任余龙, 宋秀玲
J4    2008, 26 (4): 75-79.  
摘要1783)      PDF(pc) (439KB)(2313)    收藏

利用K干旱指数及其干旱监测预测业务系统,着重介绍了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干旱监测业务中的应用。从K干旱指数的定义、等级、标准、应用及其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状况的比较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的旱情比较, K干旱指数在甘肃省2008年春季、5月、6月、伏期(7~8月)以及秋季前期9月的干旱监测中有较好的监测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近10 a来祁连山地区气候及水资源研究现状
王 胜, 王亚明, 王润元, 张 ??, 王劲松, 王鹤龄
J4    2007, 25 (3): 82-87.  
摘要1522)      PDF(pc) (357KB)(2703)    收藏

回顾了近10 a来对祁连山气候及其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发现以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及水资源方面。气候变化研究主要是古气候及近代气候的年际变化;水资源研究,则在陆地水资源方面的成果最多。近几年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成果日益增多,这将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解决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火箭增雨效果雷达回波分析
孙旭映, 王劲松, 王静
J4    2005, 23 (3): 39-41.  
摘要1474)      PDF(pc) (81KB)(1649)    收藏

利用200年6月12日甘肃省永登县雷达观测对流云的加密资料,选取了2次相似对流云过程分别作为目标云和对比云,探讨了目标云作业前后较对比云雷达回波有关参数的显著变化,并结合地面雨量点观测资料对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云在降水、生命期特征、回波垂直特征参数变化方面,表现出作业前后较对比云存在明泉差异,目标云作业40 min后地面产生0. 6 mm降水,而对比云则从新生发展到减弱消散阶段经历较短的时(30 min),地面并无降水产生,从而推断本次人工增雨达到了一定的预计效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径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冯建英, 王劲松, 韩永翔
J4    2004, 22 (1): 17-20.  
摘要1332)      PDF(pc) (151KB)(2055)    收藏

利用甘肃省河西地区3条主要内陆河昌马河、黑河、西营河流量以及酒泉、张掖、武威3个地区的春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内陆河流量对河西地区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西的粮食产量除了受灌溉水利发展、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等生产力水平提高,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外,还受到灌溉水源的影响。春季径流的差异会导致春小麦单产的明显年际波动。年径流短期波动对产量影响较小,但径流长期波动的影响要大于短期波动,特别是春季径流的长期趋势决定着调节水库的蓄水量多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的农业生产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甘肃春末夏初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分型
王劲松, 王琎, 李宝梓
J4    2003, 21 (4): 41-44.  
摘要1405)      PDF(pc) (220KB)(1451)    收藏

利用甘肃省1991 ~200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资料,对春末夏初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按照甘肃省的天气系统特征‘利用探空资料.根据自动化“判别模型”的判别.得出甘肃降水的高空环流可分为三种类型:“平直多波动型、西南气流型和西北气流型.其中降水类型以平直多波动型为多见。通过“判别模型”对飞机人工增雨天气系统的分型.结果表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主要天气类型首先为平直多波动型,其次为西南气流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